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乡镇动态

江口双江:流动“小板凳” 实现基层治理“大变化”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大家吃了饭到广场上聚一下,能来的都来啊。”随着贵州科学院派驻齐心村驻村第一书记任启飞的一声吆喝,江口县双江街道齐心村军屯广场附近几个组的村民三三两两拿着小板凳朝着广场聚拢,在家门口开起了“院坝议事会”,大家畅所欲言,谈着齐心村的发展与变化。

近年来,齐心村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耕“小板凳·大治理”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全力推动基层党建和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齐心村先后获评“全省文明村”“贵州省民主法治示范村”“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等荣誉。

在“小板凳”上,讲好政策传党音。“耕地红线不能碰,大家建房必须严格遵守‘八不准’,一是不准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建房;二是不准强占多占耕地建房……”在广场上,来自省城的驻村第一书记任启飞正通过齐心村院坝议事会认真地给村民讲解《贵州省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宣传申请建房手续及所需相关资料。齐心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蒋世江表示随着建房需求的增多,村委会必须严格把握好第一道防线,让个人建房“该不该建”“在哪里建”“怎么建”令每一个村民知晓。

齐心村院坝议事会聊的都是村民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农家小院、桥头村口、田间地头等小场地,“普通话”变成了“地方话”,“书面语”换成了“聊家常”,村“两委”成员、驻村干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贵州省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2024年贵州省城乡居民合作医疗政策等,把党的政策与群众息息相关的事情相结合,让群众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

在“小板凳”上,倾听民声树新风。“以前我家每年都要送很多礼金,现在好了,人情礼金变少了,邻里间的人情味反而变浓了。”村民邓建华笑着说道。齐心村积极探索基层乡村治理新模式,倡导文明新风尚,让文明之风吹到每个家庭,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通过在院坝议事会共同商议,村“两委”成员带头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商讨“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的评选,有序推进婚丧改革,破除陈规陋习,传承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村民精神风貌。除此之外,齐心村还整合了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老年学校等阵地资源,着力宣传家风家训、先进事迹、移风易俗,建立了红白理事会,打造了礼乐、饭厨、知客和理财“一条龙”服务队,为事主办宴席提供专业化服务。“一条龙”服务队接受村红白理事会监督和指导,实行准入制度。通过“面对面”的“零距离”接触,在家长里短中发现问题,在嘘寒问暖中凝聚民心,进一步增进干群感情,为当前重点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在“小板凳”上,排解民忧谈发展。“自从村里以工代赈项目开工后,我们小组平均每天都有20人的劳动力参与其中,这里的工资一天150元,家里再养几头牛,这两份工作都能有收入,离家近干活心里都高兴,既能就近赚钱,又方便照顾家里的小孩,真希望以后这样的项目更多些哩。”劳动力转移一直是齐心村村民收入的支柱产业,外出务工无法顾家便成了许多打工群众的羁绊,而“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便让这个问题迎刃而解。“咱们今天院坝会主题就是有劳动力的家庭都来登记,以后给你们介绍工作就更方便了。”在院坝会上,村“两委”成员、驻村工作队逐户统计村民的劳动力人数、就业人数。弄清底数之后,劳务公司精准推荐就业岗位。

自2023年齐心村成立劳务公司以来,持续以优势促增收,聚焦集体经济,结合近郊优势,经营建设工程施工、园林绿化工程等15项,预计年收入工程款500余万元,带动农户增加工资性收入150余万元。目前已竣工项目7项,已收入工程款120余万元,带动农户增加工资性收入40余万元,带动就业岗位30个,其中脱贫群众就业20人。

在齐心村的每一个组里,一场场接地气的院坝议事会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今年以来,齐心村以院坝议事会为载体,围绕安全生产、环境整治、耕地保护、法律科普等内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大道理”讲成“小故事”,通过与群众“零距离”接触、“零障碍”交流,听群众意见、答群众疑问,把“说心事”变成“谋发展”,针对院坝议事会收集的意见建议,及时采纳并协调解决,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截至目前,全村累计召开院坝会20场次,覆盖村民2700余人。


版权声明:所有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江口县融媒体中心。